当前位置:首页 > 清风之旅
寻找优秀家规家训 | 陈嵘故里话家传——访南雁镇坎头村陈氏宗族
时间:2018-09-04 字号:[ ]

 

    家训,虽然没有法律效力却代代相传,流淌于人们的血液中,在点滴之间影响人们的生活,滋养人们的心灵,渗透在每个人生活中。日前,记者来到南雁镇坎头村,走进2000余人的陈氏大家庭,听听他们的家训故事。

 

 


    据记载,1642年,陈君敬随乡亲从福建漳州云霄县来徙,始成坎头村,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中,逐渐形成“孝敬父母,勤俭持家,诚实做人,诚信做事”的家训内容。时至今日,有着家训的熏陶,加上族人的培养,陈氏宗族出了十多位贡生、二十多位留学生,还有中国林学界泰斗级人物陈嵘、近代教育改革家陈振椒、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陈铎民,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驻沪筹办八厘军需公债的陈克明等人,成就了“十八担书簏出坎头”的美誉。

 

∆陈嵘先生铜像(陈嵘纪念馆内)


    祖籍坎头村的陈君敬七世孙陈嵘,其父思恬于1875年移居安吉晓墅镇三社村。1904年,他孤身返回坎头村,入读陈氏宗人陈藜青主办的“致用学堂”。这个学堂就是陈氏宗祠专用于教育后代的地方。他曾因刻苦读书,忘记族人悬挂其家中房梁上的猪肉,直到系肉的绳索断裂,猪肉发臭才放下书本。先生对待知识的态度,成了陈氏族人教育孩子的典范事例。后来,陈嵘成为著名林学家,为乡争光,为国工作。他常以家训要求子女,从小培养子女们独立自主、勤俭持家的能力。临终前,他将全部积蓄和两万多册藏书献给了国家。


∆宗谱上关于陈嵘先生的简介


    先人已逝,家训却深刻印记在后人心中,并转化成奉献家乡的准则和行动。2012年,陈氏宗亲决定在陈氏宗祠原来的基础上,兴建陈嵘纪念馆、坎头村文化礼堂和陈氏宗祠三位一体的建筑,以此启迪后代。已过中年的陈氏第十一代后人陈积泽得知此事时,正打算为家中老母修建房屋。其母亲当下便告知儿子,自家房屋是小事,应以家族大事为先。在母亲的支持下,他出资700多万元兴建文化礼堂。他还捐100多万元用于修建南雁镇中心幼儿园,出资建设村内桥梁和帮扶他人等。

 

∆苏步青先生诗《缅怀宗一陈嵘先生》


    在家训影响和陈积泽的带动下,2000多名陈氏族人为文化礼堂建设出钱出力,慷慨解囊。同为陈氏第十一代后人的陈杰,和夫人从鳌江搬回老家居住,并捐出了省吃俭用下来的20多万元,用于文化礼堂建设。夫妻俩至今还在村里帮忙管理文化礼堂,且未曾拿过一分钱。此外,他还花了3年时间,将5本陈氏宗谱录入到电脑,并做成电子系统,让在外的族人也能知晓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。陈杰说,这是遵从家训所肩负的一种责任。

【返回顶部】【打印本稿】【关闭本页】
0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